Andy 老師事件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共鳴,我也不例外。
這樣的事情,與詐騙相比,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詐騙是騙錢,而這樣的事件,則更像是一場感情詐騙,不僅欺騙感情,還踐踏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線,讓人無法容忍。
細思即恐,這樣的事,有沒有可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?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事件其實能給我們帶來許多反思與學習。
為什麼 Andy 老師能讓家寧(女友)和家寧的媽媽做出如此超出界線的行為?這背後,隱藏了什麼樣的人際關係運作模式?
信任讓我們盲目,喪失評價機制
當信任一旦給予,我們便進入了一種「自動駕駛模式」。
在我們親近的朋友、親戚,或者是伴侶關係中,我們的防備心通常會比面對陌生人時來得低許多。或許在關係初期,我們還會有所防備,但隨著時間推移,感情逐漸加深,我們便會自然而然地將認同感給予對方。
正是這份認同感,讓我們對親密對象的信任變得盲目,甚至當他們出現不一致的言行時,我們還會選擇幫他們找理由,來維護他們在我們心中的形象,避免關係的破裂。
這就像是,我們親手交給對方一張「白金級貴賓卡」,讓他們的行為在我們的世界裡暢行無阻。即便我們心中有些不舒服,甚至察覺到某些行為已經越界,卻依然選擇忍受與包容。
但為什麼我們會喪失拒絕的權利呢?
關鍵就在於,我們的信任,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關係的安全感,讓我們不再動態地調整對對方的評價。我們相信「他不會變」,相信「我們之間的關係是穩固的」,而忽略了人際關係本就是不斷變化的這個事實。
當對方發生變化,而我們的信任仍然停留在過去,這種落差就會帶來傷害。
學會動態調整關係,適時拒絕是一種智慧
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,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夠根據對方的行為,動態調整我們對他們的評價,並適時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。
善良的人,往往容易成為「軟土」,被他人深挖。但如果我們總是選擇一味地包容與討好,那麼一些本來就不尊重你的人,也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尊重你。
有時候,適時的拒絕,反而能讓關係回到平等的位置,促進彼此的長久經營。
我們常以為,透過討好與忍讓,能夠換來對方的尊重,但現實往往相反。當我們勇敢地畫清界線,說出自己的需求與立場,反而更能讓對方正視我們的存在,讓我們的聲音被聽見。
生氣,比心碎容易
另一個讓我們無法看清真相的原因,可能是因為我們欠缺直面現實的勇氣。
很多時候,對於對方生氣,比起接受自己心碎,來得更容易。
當我們對某人感到生氣時,往往是因為我們對他們仍然抱有期待,期待他們能夠符合我們腦海中的形象,期待他們能成為我們以為的「那個人」。
正因為有期待,所以才會憤怒。
但如果我們完全接受了對方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好,那麼我們就不會再生氣了。只是,這時候迎接我們的,將是期待破滅後的心碎與失落。
這種感覺,比憤怒更痛苦。
成長,就是帶著傷口前行
但長大,不就是這樣嗎?
我們開始明白,傷害是無法避免的,就像傷口會結痂、會癒合,而我們則會變得更加堅強。
有一句玩笑話這樣說:「人在江湖飄,豈能不挨刀?」
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人能夠完全不受傷,我們能做的,就是帶著這些傷口,繼續前行。
學會看清真相,學會止損,即便這個過程會痛,但讓這份痛變得有價值,那才是成長。
關於養心齋
作者|林老師 玉晞居士
養心齋——超直覺心理諮詢顧問,陪你療癒生命難題。
如果你想要自我療癒、自我探索,了解自己的信念,來改變自己、成就自己,歡迎來養心齋。
📌 快速預約諮詢 👉 點擊這裡
📌 加入養心齋好友,查看諮詢方案與價格 👉 點擊這裡
📌 養心齋官網 👉 youngxinzhai.com
✨ 把心養好,前方的路都能走順 ✨
✨ 養心能斷煩惱,覺知找回喜悅 ✨
✨ 心念轉變,世界就會不同 ✨